黃河自然概況

    

  (一)自然地理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自西向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等四個地貌單元,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km,流域麵積79.5萬km2(包括內流區4.2萬km2)。

  自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黃河上遊,幹流河道長3472km,流域麵積42.8萬km2。龍羊峽以上河段是黃河徑流的主要來源區和水源涵養區,也是我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華水塔”。

  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為黃河中遊,幹流河道長1206km,流域麵積34.4萬km2,地處黃土高原地區,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是黃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為黃河下遊,流域麵積2.3萬km2。現狀河床高出背河地麵4~6m,比兩岸平原高出更多,已成為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是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下遊河道具有上寬下窄的特點。河道泥沙衝淤變化劇烈,河勢遊蕩多變,是黃河下遊防洪的重要河段。

  寧海為黃河口現代三角洲頂點,河道長92km,隨著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相應改道變遷,擺動範圍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扇形麵積約6000km2,年平均淨造陸麵積約24km2,黃河河口地區分布有我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和最年輕的原生濕地生態係統。黃河口作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其特有的原生濕地係統和濕地生物資源,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

  流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4℃,降水量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1956~2000年係列流域水資源總量647.0億m3,利津站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徑流量534.8億m3,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不重複計算量112.21億m3。流域水資源貧乏,徑流年內、年際變化大,地區分布不均。黃河是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t(1919~1960年係列)。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多種因素影響,本世紀以來黃河水沙情勢變化顯著。

  黃河下遊洪水災害曆來為世人所矚目,洪水泥沙災害波及範圍西起孟津,北抵天津,南達江淮,遍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和江蘇等5省的黃淮海平原,縱橫25萬km2,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除直接經濟損失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長期難以恢複。

  黃河流域總土地麵積11.9億畝(含內流區),占全國國土麵積的8.3%,流域礦產資源豐富,能源資源十分豐富,中遊地區的煤炭資源、中下遊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全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經濟社會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處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流域9省(區)總人口約為1.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左右,城鎮化率約為40%。河套灌區、汾渭平原、黃淮海平原等是我國農業經濟開發的重點地區,小麥、棉花、油料、煙葉、畜牧等主要農牧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依托豐富的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及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流域內建設有呼包鄂榆、關中-天水、蘭州-西寧、寧夏沿黃經濟區等能源和重化工基地、鋼鐵生產基地、鋁業生產基地、機械製造和冶金工業基地,初步形成了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格局。

  (三)生態環境

  黃河流域在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域內分布有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北方防沙帶。流域內有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12個,設立了近100個涉水類保護區,試點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上中下遊生境多樣,生態結構與服務功能獨特,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分布有高寒冷水、峽穀激流和平原過河口洄遊保護魚類等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保護地,黃河源區、寧蒙河段、中下遊河道和河口區分布有廣闊的濕地資源,同時黃河對華北部分地區和渤海生態係統良性維持發揮著重要作用。

  

生態
環境部
返回
頂部